關鍵字:������������������������������������������������������

處室訊息桃園市桃園區新埔國民小學雙語亮點學校

本校成立於民國93年8月1日,校名訂為新埔國民小學,創校源於舒解臨近同安、慈文及會稽等校學生壓力,乃於本校現址規劃新校,經同安國小呂正男校長及分校主任張守仁主任及第一任校長趙灌蓉及林聖欽主任規劃協調及地方熱心公益仕紳齊心努力下,於94年8月1日正式招生。現在已交由第三任林錦杏校長經營規劃學校的未來發展。

網站搜尋:

處室訊息:桃園市桃園區新埔國民小學校網-������������������������������������������������������

1. 處室訊息

合歡山賞杜鵑

人事主任殷建章先生

常常有人問我爬過幾座百岳,說來慚愧,胸無大志又怕麻煩,對於百岳我一向興趣缺缺,只沈浸於郊山及中級山的行走。幾年前在電視節目中看到合歡群峰高山杜鵑的介紹,即對其美麗的景象心神嚮往,遂利用親職教育活動補假日安排此次合歡賞花之旅。

大多數人喜愛於冬日雪季時追逐飛雪,我卻無這份熱情,而每年的五、六月,合歡山進入觀賞高山杜鵑的時節,草花盛開,繽紛鮮艷,令人目不暇給,遠勝雪季之茫茫視野。惟好事多磨,三年前曾獨自奔赴合歡山,只見大雨滂沱、濃霧環繞,竟連公路邊的草原山景都無法得見其面目,終於在今年一償宿願。雖然在第一天連登主峰及東峰後,第二天居然又是雨霧籠罩,無法按預定行程登北峰及石門山,但此行志在賞花,登高山非吾所願,也算是心滿意足了!

行在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即使坡度不陡,仍是氣喘吁吁,頻頻停步歇息,美中不足的是來的時間早了些,花群大概只開了三分之一,大部分還是含苞待放,不過搭配四周的連綿壯闊山景,頗有登高山而小天下的豪情。如果你要問我是否開始要挑戰百岳行程,哈哈,仍是一句興趣缺缺,曾經擁有即可,或許哪一年還是來看看盛開的高山花海吧!

更多分享請至人事室網頁!!

 

 

背單字不是學習英語的全部

教務處註冊組長王文亞

進入英語教學已近十個年頭,縱使時代法不停的變更,學習外語的目標一直都是相同的,「能言之有物地進行有效的溝通」。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英文不夠好,都是因為自己認識的單字不夠多,因此在孩子學習英文的過程中,背單字成了首要工作,背下了單字就等於學會英文了,也因此不停的把單字往孩子的小腦袋瓜裡塞,曾有小一的學生對我說:「老師,我知道AIDS怎麼拼喔!」然後用很快的速度把「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背出來,這時的我雖會笑一笑說你好棒,心裡卻還是不免有一絲絲的難過。

我個人認為了解語言的排列結構和概念,可以幫助孩子自由運用、創造句子、言之有物、進而獨立閱讀、吸收資訊。背一堆的單字卻不知如何運用,並不能使孩子言之有物,只能像幼兒學牙牙語般的說出想要的物品單字,然後再用中翻英的方式學習英文………

在學校,我們一層層的架構孩子語言學習的基礎,一開始我們學習發音,引導孩子體會英語的語言和音節,接著我們架構出英語語句的基礎。每一層都建構在前一層的概念之上,因此孩子的語言成長是整體性的,並非只是片段的單字認識與文法規則而已。在層層的課程進度中,孩子會開始意識到英語這個語言系統,進而瞭解如何使用它。
 
任何語言都有其邏輯系統,一個英語能力好的人,對於句序、字的詞性是非常準確、敏銳的,這些並不是只靠大量背讀字彙就能達到的,然而語言概念和結構的訓練是需要時間累積的,因此家長們千萬要耐心等待,雖然我們比任何人都急著看到孩子的成長,可是在他一樓還沒蓋好,就急著要住在二樓時,偷工減料往往就是造成大樓倒塌的重要因素。

這時五、六年級的孩子會大聲問我:「吼…… 老師,那為什麼要叫我們背單字?」這也就是為什麼小一到小四都沒要求你們背的原因了。但是為什麼還需要「記憶基礎單字」呢?因為基礎的單字會幫助我們迅速累積所學,才不會讓我們在創作時花太多時間尋找需要的單字。經過我們如此地引導,我希望孩子憑著這些基本的概念,可以享受到學習語言的成就感。對於英語程度較好的孩子,記憶單字不但可滿足他們認識單字的需求,也有利於他們在創作句子時能言之有物、發揮創造力。

 


 

0至7歲孩子應該學好的規矩

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 轉載自:親子天下

零體罰的時代,父母常常覺得孩子愈來愈難搞,如何讓孩子學會規矩,是所有父母面臨的大挑戰。德國育兒專家認為,孩子從0歲開始就有能力學好規矩... 父母眼中的「問題小孩」是:嚎啕大哭數小時的小寶寶,會咬人和打人的幼兒,吃飯習慣不好的小孩,叫人受不了的幼稚園小孩,會肚子痛的小學生。所有父母都一致認為:「我們想像中的小孩不是這樣!」

但父母可曾思考過,對自己孩子的發展到底有什麼想法?父母的願望與孩子實際學到的規矩有時候天差地遠。任何年齡的孩子,從小寶寶到學齡兒童都有這種情形。0至7歲,不同年齡的孩子該學到哪些規矩?

德國育兒寶典《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嬰兒:一歲前

其實孩子在嬰兒時期就已經能夠學習規矩,或者更適當的講法是:關連性。新生兒不知道什麼是對或錯,什麼令人喜愛或令人不快。但是小寶寶已經有能力記住父母對他的行為所產生的反應。他能從中推論並決定自己接下來的行為。他的方法還很有限,儘管如此卻非常有效:一個燦爛的微笑能化解父母任何怒氣。激烈的哭泣會引起我們擔心、同情、憤怒或無助。我們幾乎總是迫切希望哭泣能盡快停止。

以下的「規矩」,是寶寶在第一年裡應該可以學好的,而且特別是從第六個月起會決定他的世界觀的規矩。

•「媽媽決定何時供應我飲食以及供應的內容。我可以決定是否要吃以及要吃多少。」
•「當我吃飽、心滿意足又心情很好時,媽媽特別愛跟我玩而且玩得很盡興。」
•「當我哭鬧時,會得到所有我需要的一切。如果我繼續哭鬧,爸媽就少注意我。」
•「爸媽一天當中會好好陪我玩好幾回。但是當他們自己有重要的事要做時,我得自己玩一下,即使我不喜歡。」
•「家裡幾乎所有東西都准許我去探索。但有幾樣東西絕對不准碰。」

您的孩子學到的是這類的關連性嗎?如果是,那麼他同時也學到:「從爸媽那兒我可以得到我所需要的一切。但不是要什麼就有什麼。爸媽會注意我的需求。不過有時候他們就是比較清楚什麼對我有好處。」

幼兒:兩歲和三歲

在這段緊湊的發育期裡,每個孩子都以自己的速度擴展視野。這個年紀的孩子無法理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但是他能反覆記住父母一再重複出現的反應,並且從中得出結論。至於是哪些結論則根據他所認識的規矩而定。

以下的規矩可讓這年齡的孩子學習到自我負責的態度:
•「如果我從別的孩子手中搶走東西,媽媽會從我這兒把東西拿走並且還給他。」
•「如果我不吃午餐,就得等到下一餐。」
•「如果我坐在地上哭鬧,媽媽立刻走出房間。」
•「我現在不再包尿布了,即使我常常『大』在褲子裡。」
•「共用早餐時大家都坐在桌邊。吃完時,可以站起來,但是不准手裡拿著食物亂跑。」

幼稚園:四到六歲

幾乎所有小孩三歲時上幼稚園。這是一段新生活的開始。您懷著哪些幻想和願望陪伴孩子呢?在這個階段,不論孩子的表現是否符合父母的期待,或是和你原來的想像有點出入,父母都必須先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雖是如此,家長對這年齡的孩子並非毫無影響力。

以下是4至6歲孩子可以學好的規矩─
•「即使我衣服還沒穿好:媽媽還是準時送我去幼稚園。」
•「如果我哭鬧得令媽媽很煩,她就走出去。」
•「我的玩具必須自己整理。」
孩子在幼稚園裡還會額外學到其他類似的規矩:
•「所有孩子都乖乖坐好上廁所(大號)。」
•「吃完早餐把自己的盤子收走並且洗乾淨。」

小學:七歲起

你可以夢想孩子是個「理想」的小學生。但是不能按照需求來塑造或教育他。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毫不費力地學會閱讀。有些孩子要非常努力才辦得到,而當他最後辦到時,就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例如學游泳或安靜坐好就是類似的例子。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強項。重要的是發掘和培養。但每個孩子也都有他的界限。這一點父母必須接受。 當要求過度偏離孩子的能力時,壓力已經在前面等著你和孩子。

小學生可以建立的規矩─
•「如果我早上拖拖拉拉,上學就會遲到。」
•「媽媽協助我作功課。當我開始胡鬧時,她就走出房間。」
•「當某些電視節目不適合我看時,電視就會關掉。」
孩子在小學階段在學校還有會許多其他的規矩。這裡舉幾個例子:
•「準時到校。」
•「按照規定完成功課。」
•「上課時要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發言要舉手。」

(本文摘自《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小檔案:
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 Kast-Zhan)
心理學碩士及行為治療師,提供父母諮商及問題兒童輔導,治療經驗甚豐。在少子化的德國,作者育有三個孩子,她從自身與多年的看診經驗中,歸納了深入淺出的教養指南,寫出《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並與小兒科醫師哈特穆.摩根洛特合著《每個孩子都能好好睡覺》、《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本本暢銷,堪稱德國的育兒聖經。

 

 

 


 

小一新手家長的8個怎麼辦?
作者:李佩芬 轉載自:親子天下

家有小一新鮮人,家長心中必定有許多疑問,到底要不要先學英文?老師會不會跳過不教注音符號?如何與老師溝通比較有效?現在小一課程和以前差別在哪裡?

Q:從課表來看,現在小一課程和以前很不一樣。究竟差別在哪裡?
A:
九年一貫的教改理念,希望將過去強調「知識取向」的學習,轉為「能力取向」的教育;從以演算、背書、練習為主的教學方式,轉為培養孩子解決生活需求與問題的能力。這個變革,讓現今小學教育不論是課程名稱、老師教法、家庭作業與評量方式,都與以往有別。

現在的小學一年級課程有語文(包括國語、英語與鄉土語言)、數學、生活、健體(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等五大領域。健體課是以養成適當的健康行為與運動習慣為目標,因此放在同一領域。生活領域是個多領域的統整學習,到了小三會細分為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科技。綜合活動則包括了過去如輔導活動、家政、童軍等,是大量融入「做中學」體驗活動的課程。

大體來說,九年一貫課程內容變活潑,過去常見的紙筆測驗減少,學校也期待家長能更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另外,老師的評量方式也愈來愈多元。例如透過學習單,讓孩子練習蒐集與統整資料的能力;透過小組討論表達,學習團隊合作能力。老師也會配合學生能力與特點,紀錄並建立檔案,做為觀察或改變教學方式的參考。傳統的紙筆評量,當然也不會全然屏棄,因為這也是培養孩子學習書面組織與表達能力的方式。

Q:聯絡簿要怎麼用?如何與老師溝通比較有效?
A:
親師溝通的管道,除可利用每學期舉辦的親師座談會了解教學理念外,有些老師還會製作班級網頁,將重要行事曆、功課表與孩子作品放在網上,是了解孩子與班級同儕的另一方式。此外,孩子每天拿回的聯絡簿,也會要求家長每日簽名,是更即時的溝通平台。

剛入學時,有些老師會將聯絡事項打字或影印附在聯絡簿內。隨著孩子開始熟悉注音符號拼音,老師會慢慢將回家作業與注意事項寫在黑板上,要求孩子抄在聯絡簿。然而,的確有些小一生覺得寫家庭聯絡簿很吃力,該怎麼辦?

父母可透過「互傳紙條」遊戲,讓孩子練習將事情以圖畫、數字或注音方式寫下來。或給孩子一個小記事本,讓他從大班開始書面記下自己獎點卡的數目,或是自己借的書籍、DVD何時到期。這些練習,對於寫好家庭聯絡簿都有幫助。

聯絡簿是親師溝通的重要媒介,建議家長下筆時注意基本書信禮節,不僅對孩子是良好示範,也不至於不小心冒犯到老師。例如,有家長向老師反映功課太多,但寫聯絡簿時連稱謂語都省略:「為什麼功課這麼多?孩子寫到10點才寫完!」質問的語句讓老師感到錯愕。若能改成「老師好:小明今天的作業寫到十點……」等委婉、陳述事實的方式表達,相信較能達到溝通效果。

經常舉辦親職演講的牧語軒建議:「父母應避免在孩子面前批評學校或老師,大人的事大人自己解決。」孩子其實很精明,父母若經常表示對老師不滿,等於是以言行告訴孩子不必尊重老師,無形中也增加老師在學校管教的難度。因此,若知道老師的電子郵件或電話,可以此與老師做進一步溝通。家長也可參與班級愛心媽媽、說故事義工、戶外教學或家長會等活動,了解老師的教學風格與方式,再找時間與老師當面溝通。讓雙方原有的善意,不致於在書信往返過程中產生誤解。

Q:有很多孩子已經學過注音符號,小一老師會不會跳過不教?孩子若趕不上進度怎麼辦?
A:
在家長的壓力與期待下,目前的確有許多幼稚園提前進行注音符號教學,安親課輔班也順應需求,推出「正音班」等小一先修課程。不過,一年級剛開始的前十週課程,「國語首冊」都在教注音符號,這是教育部在課程綱要中所明定,老師絕對不會跳過不教。

也有家長耳聞,老師因為班上絕大多數孩子都已學過注音符號,加快教學速度,擔心自己的孩子無法在十週內熟悉三十七個注音符號。不過,現在許多學校都已取消開學後第十週的注音符號紙筆測驗,改以不限次數的「闖關」活動驗收學習成果。因為注音符號並非單獨存在的科目,小一到小三的所有課本都會標注注音,即使無法在十週內精熟注音符號,未來接觸的機會依然很多,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若父母仍希望孩子提早學習注音符號,則需留意方法是否正確。曾擔任幼教顧問的廖清碧舉例,家長在家可透過有注音的童話圖書,問問孩子:「這一頁中哪些字有ㄅ?哪些字有ㄛ?」請孩子找出這些字,而不是直接切入符號。此外,有些家長幫孩子複習注音符號時,會要孩子從頭背到尾,然後從中間隨便指一個符號問孩子那是什麼。專家指出,這種教法不僅枯燥沒效率,也容易使孩子陷入「若不從頭開始背,就回答不出來」的窘境。建議從生活中認識注音符號,才不會一開始就壞了孩子學中文的胃口。

在家裡,父母也可透過遊戲、兒歌或圖書,引發孩子認識注音符號的興趣,讓他們對ㄅㄆㄇ有概略的輪廓。例如在家裡貼上以注音符號標示的物品名稱,或讓好動的孩子以身體「扭」出注音符號。至於系統性的拼音教學,為免家長或安親課輔老師教法與學校不同,日後孩子還需花時間矯正,建議還是留待小學時再起步。

Q:到底要不要先學英文?我的孩子沒有念雙語幼稚園,程度若趕不上怎麼辦?
A:
英語的確是全球化不可忽略的競爭力基礎。雖然依據教育部課程綱要,小學三年級學英文即可,但許多縣市的確從小一就開始安排英文課,加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迷思,許多父母打從幼稚園開始,就急切地想把孩子浸淫在全英文環境。

事實上,台灣家長對孩子學英語一直停留在「何時學」的迷思,卻忘了學習的核心應該放在:「為何學?如何學?該學什麼?」師大英語系教授李櫻指出,在國小階段,英文只要能把二十六個字母字音的關係、語音辨識能力學好就夠了。孩子在小學階段只要能建立語音辨識能力,未來就可省下死背單字的力氣。

從小學英文最大的優勢,並不是在背誦和記憶。李櫻也根據實證研究指出,年紀小的孩子對辭彙和句法的學習比較慢,因為辭彙和句法是抽象的組合,到孩子抽象思考成熟了,反而學得有效率。對小一的孩子來說,最靈敏的仍是聽力與對語音的感知能力,父母應了解孩子的生理發展階段,不必揠苗助長。

另外,「學得對」也比「學得早」更重要。與其焦慮地急著學、盲目學,讓孩子「摔在起跑點」,不如按部就班、持續學習,讓英語成為孩子願意終身學習、可以帶著走的資產。

 

 


網站設計:Neil網站設計工坊